据报道,日前包括日本丰田汽车、三菱汽车在内等9家日本公司宣布,共同组建充电网络发展公司,以推进并扩大日本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早前德国大众也曾宣布已建立其企业内部动力电池标准。面对德系、日系、美系汽车巨头们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步步紧逼,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厂商们应如何应对呢?在日前的上海电动汽车产业链论坛上,上海交大教授殷承良教授不无忧心的说,虽然发展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方向,但中国必须扎扎实实把技术补上来。或许,诚如斯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只有相互妥协,“一致对外”,联合制定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及其相关技术标准,以此“抵抗”德系、日系、美系汽车在这个领域的“入侵”,或许才会在未来的汽车发展战略中才不会受制于人。
九家日本公司联合促进电动汽车快速充电
据报道,日前包括日本丰田汽车、三菱汽车、中部电力、开发银行等株式会社在内总计9家日本公司宣布,共同组建充电网络发展组织有限责任公司,旨在推进并扩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增加和广泛使用电动车辆,并为快速充电电动汽车(EVS)用户提供会员制服务。
在本月初,日本JFEEngineering公司曾宣布,其开发了一套新的电动车充电系统,可以实现快速充电,据称,利用该系统充电可在3分钟内就使电动车充满一半电量,在8分钟内可充满80%的电量,相比目前市场上的其他系统来说速度提升非常多。这样的充电时间基本与普通汽车加油的时间差不多。该公司将于明年4月正式推出这套系统。
面对日本汽车厂商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快速推进,而中国电动汽车发展仍停留在“等政策、靠政策”的“跑马圈地”式的“原始”阶段,却鲜有企业愿意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投入巨资搞研发寻求突破。在12月8日在上海举办的2011年中国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发展论坛上,上海交大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新能源汽车专家殷承良教授,不无忧心的说,“虽然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方向,但我们必须要扎扎实实把技术补上来。”
似曾相识的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界曾寄希望于2011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将会不断的活跃与升温。然而,今年7月份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直指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不明等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的软肋,而发生在杭州、上海两地的两起电动汽车自燃事件更是让国人对电动汽车的热情降至了“冰点”。整体而言,2011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颇为让人失望。
表现在A股市场上,比亚迪的回归,曾让人对这家中国电动汽车龙头企业寄予厚望,挂牌上市后,一路走高,但其接连公布的惨淡业绩,致使投资者对比亚迪的前景开始有了更多的质疑,比亚迪的股价也一路走低,在今年国庆之后的行情中,比亚迪更是跌破了发行价,虽然在10月底11月初,在电动汽车充电标准、电动汽车技术标准体系等技术标准或将公布的消息刺激下,股价有所反弹,但持续低迷的股票市场,终于还是没有能够给比亚迪的股价带来太多的支撑。A股市场上的电动汽车概念股,尤其是锂电池概念股,如 赣锋锂业 (002460:22.77, +1.07 , ↑4.93 ) 、 天齐锂业 (002466:31.05, +0.9 , ↑2.99 ) 、 德赛电池 (000049:22.62, +0.72 , ↑3.29 ) 、 亿纬锂能 (300014:15.33, +0.74 , ↑5.07 ) 等个股,则成为了资金快进快出炒作的对象,迅速冲高,有迅速的回落。
中国标准暗战几时休?
中国入世10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贡献是巨大的,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入世十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翻了8倍,一举超越欧盟、日本、美国而成为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汽车工业乃至汽车产业也一举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然而,放眼今天中国各地的城市道路,乃至乡村道路,属于中国一汽、 东风汽车 (600006:3.17, +0.08 , ↑2.59 ) 、 上海汽车 (600104:13.68, +0.75 , ↑5.8 ) 等自有品牌的汽车品牌又有多少呢?充斥着全国各地道路的汽车,满眼都是大众、丰田、本田、通用、雪铁龙等德系、日系、美系、法系等国际汽车巨头的品牌,这对于全体中国汽车人而言,这实在是不小的尴尬与讽刺。
随着石化能源价格的高涨,以及世界各国不断推进节能减排,全球汽车市场行将迎来新能源汽车时代。而2009年中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对于期望超越欧美日等国际汽车巨头的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中国与这些欧美日汽车巨头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这让中国汽车产业似乎看到了超越的希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提升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在国家及各地的政策扶持下,新能源汽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跑马圈地”式的建设热潮,在资本市场上,但凡与新能源汽车有关联的新能源汽车概念股,往往总能获得超越市场估值水平的高市盈率估值。比亚迪股份(1211.hk)在“巴菲特”概念,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前景的“憧憬”下,在2009年10月份更是达到了88.4港元/股的历史高价。
然而,2010年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惨淡业绩,整个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冷淡,让2009年掀起的新能源汽车热潮顿时冷却了下来。此时,人们开始去理性的思考,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当此之时,国人才开始发现,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尚且没有明确,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也没有建立并完善起来,而中国各汽车巨头们助推的电动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却存在着关键核心技术难以突破,与电动汽车想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等因素,均极大的制约了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于是乎,包括一汽集团、上海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等汽车巨头们开始了激烈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争论,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角逐与暗战,而得益于与德系、日系、美系等国际汽车巨头合资而发展壮大的这些中国汽车巨头们,其暗战的背后却参杂了德系、日系、美系等国际汽车巨头们的意志,一时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迟迟没有明确的官方意志。而这旷日持久的技术路线及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争夺,则造成了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厂商技术体系上相互不兼容等乱象,这极大的妨碍了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一致对外或有生天
然而,在中国各汽车巨头们为技术发展路线及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而“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德国大众在上月底宣布已确立其企业内部的动力电池标准;而此次丰田、三菱在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方面的联手推进,不能不给中国的汽车巨头们“敲响警钟”。尽管目前中国的汽车产销规模已经高达近1800万辆,但是相对于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等德系、日系、美系国际汽车巨头单个汽车厂商全球上千万辆的产销规模,一旦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美国通用等汽车巨头率先确立其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将会对目前中国汽车巨头们在技术上的短板形成“致命性”的杀伤力,中国汽车产业将再一次失去超越德系、日系、美系汽车巨头的机会。
就电动汽车的技术方面而言,电动汽车目前的核心关键技术一是在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二是在动力电池的快速充电,三是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等主要方面。在动力电池续航能力方面,目前中国已经见诸媒体报道的,最强的续航能力是比亚迪于今年下半年推向市场的比亚迪E6“先行者”车型,该车型锂电池续航能力可达300公里,但是相对于去年5月份日本单次充电可行使一千公里的续航能力而言,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动力电池的快速充电方面,相对于目前日本8分钟可充电80%的快速充电能力,中国达到80%充电水平的时间需要15分钟甚至更长,在这方面也仍有相当的差距;而在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方面,中国所发展并生产的动力锂电池,在安全性能方面更是远远的落后于日本、德国等国的动力锂电池。当然,在其他方面,如动力控制系统等方面,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工业强国也仍有不少的差距。
然而,在此事关民族汽车未来的“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国内的汽车巨头们仍在内斗中“乐此不疲”,每一个汽车厂商都妄图主导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及其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谁都不服睡,而参杂着国际汽车巨头的利益博弈,无疑又给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暗战变得更为复杂。
对于德系、日系、美系汽车巨头们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的步步紧逼,国内的汽车巨头们相互妥协,联合制定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及其相关技术标准,以此“抵抗”德系、日系、美系汽车在这个领域的“入侵”,或许才会在未来的汽车发展战略中才不会受制于人。